编者按:近日,《群众》2025年第6期刊发我校副校长徐正扬署名文章《让更多高校科技成果在江苏“开花结果”》。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其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是将科技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2024 年 9 月,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在江苏落地,拉开了新时代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序幕。今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试验区、应用基础研究特区、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牵引作用,布局综合改革支撑科技创新。江苏是科教大省、产业大省和开放大省,亟须将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的先发优势转化为领先优势,促进更多高校科技成果在江苏集聚并落地转化,全面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以下简称“区域中心”)的重要参与高校,通过自身的科研优势和创新体系,为区域中心建设、全省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有力支持。近年来,学校依托江苏坚实的产业基础,锻造“创新链”,构建“转化链”,延伸“服务链”,形成“国际创新港+校地研究院+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机构”的成果转化合作模式,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进行诸多创新实践,取得显著成效。“十四五”以来,学校先后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工信部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并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等,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额达35.3亿元,其中专利转化合同额1.58亿元。
创新转化机制,激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源动力”。学校积极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通过完善相关政策和流程,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顶层设计。成立知识产权管理与科技成果转化领导小组,校长担任组长,统筹协调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管理、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二是打造成果转移转化全流程管理。创设“七步法”管理模式,项目从入库到实施,直至最终结项,在学校体系里都能找到适应其转化的机制和相应政策。同时,针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 2030 重大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实施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三是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修订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将科技成果完成人员及转化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人员的转让、许可收益奖励比例提高至 90%。完善学校职称评审体系,将科技成果转化等同于纵向项目作为职称评审的可选条件,将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列为正高级职称评审的突出业绩条件之一。
畅通转化渠道,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梗阻”。学校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搭建多层次、高效能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一是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与南京市共建南航国际创新港,将其定位为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基地、新型研发基地和校企合作创新平台,致力于打造高端人才引育高地、科技创新创业港湾、体制机制探索特区、科教产教融合源泉、校地融合发展示范。在南京、无锡、苏州等地围绕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建有校地研究院 5家、国家技术转移分支机构 30 余家,与江苏省内重点龙头骨干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20余家,通过开放式、网络化、集聚型的多层次布局,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二是建设高水平技术转移平台。学校技术转移中心获批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并在多地建立技术转移中心分支机构,构建辐射全国的技术转移网络。积极参与建设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等平台,将科研成果精准推广应用于区域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推动技术转移数字化建设。创新技术转移手段,以整合资源为主线,以资源共享为核心,建设南航技术转移信息云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联动服务功能。推进学校知识产权一体化管理系统建设,优化学校专利档案库,对存量专利进行全面分析筛选,实现“专利申请—专利授权—专利维持”的全生命周期线上流程管理。
营造转化生态,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强磁场”。学校通过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激发广大师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一是加强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通过组织培训、实践锻炼等方式,提高技术转移人员的专业素质。积极探索聘任专家、教授为兼职技术经理人,这些技术转移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科技知识,还熟悉市场运作和法律法规,能够为科研人员和企业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顺利进行。二是开展多元化产学研活动。不断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组织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对接活动,通过大规模线上对接和小分队线下对接相结合的方式,精准匹配产业发展瓶颈和企业技术需求,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三是创建开放型创新创业环境。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设立创新创业基金等方式,“以赛促创”激发师生的原始创新能力。搭建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创新创业平台,为师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实践空间。
面对新时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要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通过“全链条”推动,让成果转化更加顺畅,充分发挥高校在服务全省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关键作用。当前,江苏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优化转化平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更多高校科技成果在江苏落地生根,为江苏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问题导向,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紧密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以成体系建制化模式组织科技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领域实现率先突破。健全科研项目支持体系,增加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充分发挥高校研究优势的应用转化类科技项目占比。创新有组织科研的激励机制,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鼓励高校和科研人员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活动。
强化主体意识,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加强区域中心建设,实现融通创新,把高校科研优势转化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效动能。指导高校与地方、企业联合共建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培育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统筹完善现有转化平台的功能和服务,提高其运行效率,如引入专业化服务机构,为高校和企业提供应用场景构建、知识产权运营、市场推广等一站式服务。积极拓展平台的资源和渠道,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吸引更多的科技成果在江苏落地。
优化服务供给,加强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构建系统性、前瞻性的技术转移人才培养机制,开展技术转移人才培训,提高技术转移人才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加大对职业经理人的引进力度,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职业经理人来江苏。探索建立技术转移人才专项奖励基金、信用积分系统等,将服务成效与现金奖励、职称评定等直接挂钩,形成“能者上、优者奖”的良性竞争机制。构建“教育培训+人才引进+市场激励”三位一体的生态系统,培育一支既懂科技创新又通市场规律的专业化队伍,让更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原文链接:https://www.qunzh.com/qzxlk/jczx/2025/202406/202503/t20250325_109092.html